利嘉阁(工商舖)地产
研究报告
【工商舖新闻】利嘉阁工商部商厦市场回顾展望

利嘉阁(工商舖)地产-商业、商舖及投资部营业董事徐康达指出,去年香港防疫措施仍然严谨,加上未能通关,整体经济回升动力不足,公司扩张意欲低迷,拖累商厦买卖登记由年中按月近百宗,萎缩至年底不足半百宗。

总结2022年全年,商厦整体买卖登记仅录得781宗,较2021年的1,299宗急挫40%,跌至历史次低,是继2019及2020年后第3次史上不足千宗的低潮年。至于商厦买卖合约登记总值方面,去年背驰录得44%的巨大升幅,高见1,068.32亿元,继2021年后,连续两年在「疫」市之中迭创历史新高纪录,且为史上首度突破千亿元;主因是去年分别录得3项共859.64亿元的巨额全幢商厦疑似内部转让登记带动,分别是太古城中心一期(98.45亿元)、交易广场(518.01亿元)及怡和大厦(243.18亿元);倘撇除这些个案,实际登记金额约为208.68亿元,按年跌近72%。

以价格类别划分,中细价商厦仍是去年买卖登记的主流,当中以介乎200万元至500万元以内价格类别的商厦占比较多,全年录得238宗,占了整体商厦成交量逾三成(见附录表五)。另外,银码介乎2,000万至5,000万元以内的登记量则录得最大跌幅,挫61%,至只有69宗。至于去年七个价格类别的商厦买卖宗数之中,只有1亿元或以上者出现逆市上升,去年共录49宗登记,按年大增40%,主因去年5月有一幢全幢商厦(太古城中心一期)疑似内部转让是以分层拆细形式登记,故抽升了逾20宗逾亿元的登记个案。

从地区层面分析,在本行定期观察的11个主要商业区中(见附录表六),2022年登记量全线下跌,当中跌幅最大者为长沙湾区,全年只录得30宗登记,按年急挫85%;其次葵涌区亦跌83%,至5宗登记;而沙田区亦急跌73%至12宗,反映一些厂区商厦在疫情之下亦大受影响。另一方面,2022年最贵重的商厦登记个案除了前述3项巨额转让外,接著最瞩目的登记为启祥道17号全幢(前称高银金融国际中心)涉资的56亿元,再者是弥敦道74至78号文逊大厦的近15.34亿元,亦因此带动全年总金额得以创下历史新高。

展望2023年,徐康达表示,中港恢复通关对商厦市场来说是极大的喜讯,随著内地企业重返香港扩展业务,商厦买卖及租赁需求势必大升。内地资金来港,其中很大部分都喜欢投放在商厦市场,加上引入人才计划,及经济重踏复苏之轨,令企业扩充楼面、甚至转租为买的意欲大增。

徐氏预期2023年商厦市道将明显转向乐观,因为香港将再次肩负起连接海外及中国内地市场的角色,相信今年商厦买卖登记宗量将在低基数下大升逾五成(54%),料达1,200宗的水平;至于成交金额则因去年有上述不少巨额内部转让登记拉升基数,因此倘若今年没有类似巨额个案,估计有机会急挫72%,或下试300亿元的水平,算是贴近较正常的平均水平。
欢迎联络利嘉阁工商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