利嘉閣(工商舖)地產
研究報告
【工商舖研究報告】通關即時效應顯 振翅彈三成可期 工商舖買賣今

《利嘉閣(工商舖)地產董事黃應年指出》,市場一直期待的通關去年並未出現,反之在股市跌跌不休及息口越升越急之下,整體工商舖市場表現沉寂,墮至1996年有紀錄以來的次低水平。2022年全年累計工商舖買賣共錄得4,431宗登記,較2021年的6,895宗大跌36%,創下歷史第二低水平,反映疫情反覆、股市下挫及加息對市場造成的衝擊。不過,全年買賣登記金額卻不跌反升,勁錄1,595.74億元,較2021年的1,535.73億元升4%,連升兩年,亦是歷來第4多的一年,主因是去年錄得3項合共859.64億元的巨額全幢商廈疑似內部轉讓登記所帶動。

回顧2022年表現,以登記宗數計算,工廈、商廈及舖位買賣登記均全線下挫;當中以商廈登記量跌幅最大,去年僅錄得781宗,按年大減40%,陷入歷史次低水平,佔整體比例近18%。店舖方面亦錄得逾三成半跌幅,共錄1,147宗登記,按年少35%,佔整體比例近26%。至於工廈繼續成為工商舖整體市場佔比最多的類別,達逾56%,去年錄得2,503宗登記,但按年亦跌近35%。

若以買賣合約總值分析,商廈登記總值逆市急升,去年共錄1,068.32億元,佔整體金額逾半(67%),佔比按年大增近19個百分點,主要受去年錄得3項巨額全幢商廈疑似內部轉讓登記刺激,當中單是交易廣場一項已達518億元。另外,工廈及店舖去年登記金額分別達285.59億元及241.83億元,佔比各達18%及15%。

回顧去年初,受新冠變種病毒Omicron引發的第五波疫情爆發所累,首季整體工商舖即表現不濟,交投量徐徐回落至只有1,303宗。及至疫情緩和後,次季才拾級而升,收復失地,於次季共錄1,334宗登記,成為去年最旺的一季,而上半年買賣登記共錄得2,637宗,當時創了3個半年度的新低。

不過,至年中市況並沒如預期中改善,反而受著股市持續急挫及美國不斷加息影響,而令工商舖市道再次逆轉下跌,第三季買賣累計只有1,032宗,按季轉跌近23%。至於第四季,隨著本港開展4年來首度加息之旅,而股市不斷下滑,令整體工商舖買賣在第四季進一步跌穿千宗水平,只有762宗,按季再挫26%,表現差絕全年。總結下半年,工商舖累計登記回落至1,794宗,較上半年萎縮32%。

甫踏入2023年不久,香港正式迎來與內地通關,各方均憧憬經濟及民生範疇皆可復常,市場樂觀氣氛大增,相信挾著通關效應及以下利好因素結合下,2023年工商舖市道有望大幅反彈、振翅高飛:

通關一周市場動態:
(1) 迎通關,店舖租賃及買賣查詢者眾,實際交投亦增多;
(2) 中外企業已加緊步伐物色商廈擴展業務;
(3) 通關增兩地物流量,各行業加快尋找工廈作倉儲;
(4) 投資者再次蠢蠢欲動,積極入市各類工商舖筍盤。
2023年利好因素:
(1) 新冠疫情殺傷力大減,正遁風土病方向發展,料世紀大流行的疫情將告一段落;
(2) 僅餘的防疫措施有望進一步鬆綁,全面復常之路已踏出,經濟可望進一步回暖,利好市場交投;
(3) 全面海內外通關指日可待,高鐵重開旅客數字明顯增加,香港零售及奢侈品消費市場可轉旺;
(4) 股市上升勢頭持續,反彈方向不變,經濟好轉助提振營商信心,刺激商廈需求;
(5) 美國通脹趨緩和,大幅加息壓力可紓緩,有利工商舖物業投資。
展望2023年市況,黃應年指出,過去數年拖累大市的不利因素已陸續消散,其中最大的負面因素─防疫措施基本上可謂全數解除,月初通關的即時效應正逐步展現,而股市亦見回升,料整體經濟在來年將持續好轉,故相信今年工商舖會是顯著反彈的一年,預期整體買賣登記量按年可錄得逾三成的升幅,當中工廈料達3,000宗、商廈1,200宗及店舖1,600宗的水平,實現全線復甦。

綜合以上因素預測,2023年全年整體工商舖買賣登記宗數料可錄得約31%的升幅,重上5,800宗水平,為2019年5年以來的次高水平;不過涉及的買賣登記金額則預期回落近四成,下試970億元,主因是去年有多達近860億元的巨額疑似內部轉讓登記之故,因此倘今年若缺乏類似項目,登記金額難免出現大幅萎縮。
歡迎聯絡利嘉閣工商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