利嘉閣地產總裁 廖偉強先生
在最近的聚會中,幾乎每位朋友都向筆者咨詢樓市的情況,最關心的問題,當然是否已經見底。這些問題背後,其實正正反映持有資金的人,正熱切地期待最好的押注時機。
筆者的觀察及多年經驗所得,住宅樓價的調整可謂大致完成,平均跌幅約三成,部分地區甚至達到四成。這種跌幅在香港樓市並不常見,亦因此吸引了不少資金充裕的買家開始出手,尤其是豪宅板塊,近期連環出現成交,這顯然並非偶然及單一的事件,而是眾多投資者的部署趨勢。
新盤市場的表現亦值得留意。市場喜見近期發展商去存貨的速度加快,過去兩個月每月成交宗數均達到2000宗左右的水平,這不但證明市場情緒趨於樂觀,更重要是當庫存減少,發展商不再以低價促銷,市場自然不再受制於新盤壓價,樓價亦有望逐步回穩。市場不再受壓於低價,樓價自然有機會回穩甚至回升。
至於工商舖方面,這幾年的跌幅比住宅更為顯著,由高位平均下調五至六成,個別個案甚至達七成。本港消費市道雖然有逐步回暖跡象,但整體復甦速度仍屬緩慢,工商舖走勢自然未能與住宅同步。坊間常言「一舖養三代」,近年不少人質疑這句話是否仍然適用,皆因商舖需求已不如以往,加上網購盛行,實體店依賴減弱,投資前景不明朗。不過,若以長線角度審視,20年前購入的舖位至今仍升值三倍,租金回報亦相當穩健,足以印證上述說法並非空穴來風。
投資工商舖的成敗,往往取決於入市時機與心態。若在過去十年高位期進場,心態偏向短炒,自然難以承受現時的跌幅;但若以穩定收租或長線增值為目標,在合理水平入市,則毋須過份憂慮。事實上,無論住宅或工商舖,樓市本身就有周期性波動,投資者應有心理準備。現時各項物業的租金回報率確實可觀,若手持現金流,不妨以長線部署為主,但切忌以「即買即賺」的心態進場。
筆者相信,樓市未來會進入緩步上行的時期,成交量或會持續增加,但樓價未必短期內急彈,短線投機獲利的機會寥寥可數,但投資者只要冷靜理性態度審視市場,耐心持有,總可以從樓價上行中積累得到紅利。
【刊於2025年9月9日《地產站》專欄】